畢加展覽上海展臺設計搭建公司聚焦:華東進出口貿易峰會論壇在滬召開
2017-03-03 15:34:36 點擊數: 來源:畢加企劃部
第27屆華交會于3月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20多年來,華交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展覽面積超12萬平方米、近4000家供應商、40000名境內外采購商參加的特大型展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客商最多、輻射面最廣、成交額最高的區域性國際經貿盛會。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申衛華在華東進出口貿易峰會論壇上說,這些年來,華交會的發展一直得到了來自于各級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境內外企業家以及專家學者的支持,他代表華交會九省市主辦方對各界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很多業內朋友把華交會看成“新春第一展”,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全年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進出口形勢,參加開幕論壇的各界朋友非常關心未來一段時間將面臨的進出口形勢。申衛華說,參加了本次論壇和華交會的朋友將對下一步輕紡行業的出口形勢會有更加清晰的判斷。
華交會快速發展的20多年,正是中國外貿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華交會主要參展商品包括輕工產品、紡織品以及服裝,仍然是目前中國最為重要的出口產品大類。根據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度,中國輕工產品、服裝和紡織品出口總額為9633億美元,約占全國出口總值的46%,可以說輕紡產品是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
隨著當前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難以支撐規模的快速擴張,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輕工、紡織和服裝商品出口面臨的壓力更加明顯。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國內產能過剩同時伴隨著成本快速上升,不僅使得輕工、紡織服裝行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同時也導致產業鏈條當中的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二是越來越多的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伴隨著中國產業向外轉移。中國不僅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利用技術壁壘、環境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非關稅貿易壁壘對中國商品出口設限。同時,中國的輕工和紡織服裝企業不僅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而且也在向發達國家比如美國轉移。
三是缺乏自主品牌和海外營銷渠道。輕紡企業相對缺乏人才和資金實力,使得企業無法具備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也無法在海外拓展營銷渠道,話語權和競爭議價能力被外方掌控。
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以往的增長更多依靠的是低成本的擴張,我國輕工、紡織和服裝產業仍然大而不強,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方面任務緊迫而艱巨,但隨著競爭的加劇,很多企業開始了轉型發展之路。業內大批企業在調整優化、加快轉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應該說,輕工和紡織服裝行業持續增長的產業基礎仍然非常雄厚,結構優化的步伐仍然在加快,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
當前,傳統制造商與貿易商的出口模式不斷融合,常見的轉型升級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轉型升級的經典模式,其特征控制成本以獲得價格競爭力,或是加大投入擴大目標市場份額為導向,這是輕紡企業最常見的轉型升級方式。
二是多元化發展模式,其特征是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比如前向從OEM向ODM發展,或者后向延伸到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
三是專業型服務平臺模式,其特征是整合資源,將全產業鏈企業整合在同一平臺上,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打造平臺商業模式。
四是隱形冠軍發展模式,其特征是單一產品門類中長期提供高價值、高質量的產品,憑借著與國際買手建立的信任關系,深深嵌入到跨國企業產業鏈之中,成為較難替換的供應商。
五是全球布局模式,其特征是在海外低成本國家地區設立加工基地,或者通過并購采購商和新設海外銷售渠道,擴大一手定單,逐步向跨國企業發展。
以上幾種模式在上海都有成功的企業原型,比如上海紡織集團,上海協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等。去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上海外貿調研時表示:“你們讓我看到了轉型的力量、增強了外貿轉型發展的信心”。
華東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主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從供給側發力,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
華交會是輕紡企業一年一度的國際經貿盛會,今年是第一次嘗試在華交會期間舉辦貿易論壇。上海作為華交會的東道主,將會努力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輕紡出口行業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搭建交流平臺,為輕紡出口行業出口、為華交會的發展問診把脈、出謀劃策,共同推動輕紡出口行業的健康發展,共同推動華交會的健康發展。上海將進一步加強與其他主辦省市的緊密聯系,不斷提升華交會服務長三角、服務華東、服務全國輕紡出口行業的水平和能力。
展臺設計搭建,就找畢加展覽。